全國土地調查:耕地賬面數據增2億畝 耕地其實在減少 |
據報道,2013年12月30日,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數據公報正式發佈。耕地調查數多瞭,耕地保護是否可以松口氣?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會不會松動?18億畝耕地紅線是否還要堅守?針對這些熱點問題,中國農業大學土地利用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張鳳榮進行瞭解讀。 增加2億畝怎麼看? 隻是賬面數據的變化,不代表我國耕地面積增加瞭 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國耕地20.31億畝,比原來掌握的數據多出2億畝。對此,張鳳榮指出,公眾千萬不要以為我國耕地面積增加瞭,這2億畝隻是賬面數據的變化。事實上,這些年由於建設占用、生態退耕、農業結構調整和自然災害損毀,盡管各地都在實行占補平衡政策,但耕地實際面積是不斷減少的。 張鳳榮表示,這2億畝的變化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由於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精度的提高;二是第一次調查時出於少交農業稅的目的,許多地方上報調查數據時有瞞報耕地面積的現象;三是由於糧食需求加大,價格提升,農民自主開荒。事實上,目前年產的6億噸糧食就是在這20.31億畝耕地上生產出來的,國傢糧食安全面臨的緊平衡形勢並沒有改變。因此,不但要堅守耕地紅線的底線思維,更重要的是確保現有耕地面積的基本穩定。 耕地紅線會放松嗎? 事關糧食安全,必須堅持保護耕地紅線這個國傢戰略不動搖 國傢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糧食產量實現瞭十連增,2013年達到6億多噸。張鳳榮指出,這6億多噸糧食就是在實有的20.31億畝耕地上,通過栽培高產品種,高肥大水等綜合增產技術生產出來的。在現有農業生產技術不變的情況下,耕地數據賬面上的變化,不可能導致糧食產能的真正提高。 張鳳榮說,事實上,為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國傢調動瞭一切可用的增產手段,包括通過補貼增加糧食播種面積,施用大量化肥農藥,大量開采利用緊缺的水資源,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水體富營養化、土壤和水生態環境惡化,還有一些河流斷流,一些地區地下水位下降。用這種方式,雖然提高瞭糧食產量,但付出瞭生態環境的代價,既不安全,也不可靠。而且,我國的後備耕地資源質量差,開墾改造為良田的難度也很大。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保障國傢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張鳳榮強調,要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飯碗裡裝的主要是中國糧,就必須堅持保護耕地紅線這個國傢戰略不動搖。 生態退耕如何推進? 要有規劃有計劃地逐步退耕,現有耕地數量需保持基本穩定 二次調查數據顯示,全國有8474萬畝耕地位於東北、西北地區的林區、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線范圍內,還有6471萬畝耕地位於25度以上陡坡。從生態安全的角度看,這1.49億畝耕地中,有相當部分需要退耕還林、還草、還濕。 張鳳榮指出,這些耕地事關不少農民的生計需求,不能一退瞭之,而是要有規劃有計劃地逐步退耕。其中有些要通過土地整治,將其改造為高產穩產田,才能夠實現部分退耕。經驗表明,土地整治建設高產穩產田的過程也是治理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惡化的過程。 張鳳榮強調,還要嚴防以生態建設和綠化建設的名義,占用平原優質耕地種草種樹。大傢要知道,耕地不僅具有農產品生產功能,同時具有生態服務功能和景觀綠化功能。在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方面,應該充分發揮耕地的這種多功能性。 二次調查表明,有約5000萬畝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大多不宜耕種。我們不僅要關註如何通過改土換土使其恢復綠色生產功能,更重要的是必須制定和嚴格執行懲治污染土地的法規。絕不能因為土地污染瞭,反而給地方增加建設用地指標,必須讓那些污染土地的地方付出更高的代價。張鳳榮說。 耕地保護制度咋落實? 嚴格用途管制,盡量減少建設占用耕地,同時,保護和提高耕地質量 18億畝耕地紅線已經深入人心,保護耕地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張鳳榮指出,為牢牢守住耕地紅線,確保實有耕地基本穩定,應繼續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既保數量,又保質量,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的總基調,完善相關政策措施。 張鳳榮認為,首先,要不斷強化土地利用規劃和用途管制,嚴格控制建設占用耕地,繼續堅持實行和完善占補平衡政策,先補後占,以補定占;其次,要加強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有效改善和提升糧食生產條件和能力;再次,要持續調動和保護農民種好地多打糧的積極性;最後,要強化各地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土地衛片執法和督察等各項工作,構築牢不可破的耕地保護防線。隻有這樣,才能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相關新聞: 富力城東三環內地鐵旺鋪帶你一探究竟 1月18日"關愛購房者"大型看房團招募 京2013年土地出讓收官 攬金1821億為去年2.8倍 央視再曝房企欠稅門:萬科應交未交稅超40億元 一線城市一年賣地5127億元 超前兩年土地收入總和 |
2014年11月28日星期五
全國土地調查-耕地賬面數據增2億畝 耕地其實在減少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