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中有“機” 筆記本電腦產業“憑空”崛起 |
9月25日,江北國際機場,海關人員正為準備裝機的重慶造惠普電腦驗關。當晚,4000臺重慶造惠普電腦首次直航歐洲市場。首席記者 鐘志兵 攝 過去的兩年多時間,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讓全世界都心有餘悸。在金融危機還未大規模蔓延,國內還在“雙防”(防經濟過熱、防投資過熱)之時,重慶已嗅出瞭“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危險信號,采取一系列激勵措施,調整產業結構,搶占先機,實現瞭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重組。迎戰金融危機,重慶交出瞭一份滿意的答卷,還“無中生有”地讓筆記本電腦產業逆勢崛起。如今,世界經濟觸底反彈,重慶加速發展,GDP增速連續三年居全國前三,2008年增長 14.5%,2009年增長14.9%,今年前9月增長17.1%,贏得瞭世界資本的青睞。 “重慶是見勢早、動手快,所以經濟‘後下水、先上岸’,才取得如此成績。”重慶市發改委主任楊慶育說。 提前半年備“棉衣” 2008年4月,重慶一項旨在激勵經濟發展的7條措施出臺。 2008年早春,由市委書記薄熙來帶隊,重慶黨政代表團造訪沿海五省市,簽訂數百億的投資合作協議。“當時在那兒就聽到一些消息,後來我們評估美國的次貸危機,可能對中國的出口造成重大影響。”當時隨團訪問的楊慶育回憶說,那時沿海一些省市已開始遭遇出口難題。 於是,重慶市委、市政府迅速作出決斷。2008年4月,一項旨在激勵經濟發展的7條措施出臺。例如:動用財政資金儲煤100萬噸;對出口企業給予技改補貼;在全國率先啟動小額貸款公司扶持中小企業;將西部大開發鼓勵類產業15%的企業所得稅,由工業領域擴大到外貿、物流及建築業等領域。 “智者見於未萌,這7條應對政策,早於國內其他省份近半年。”楊慶育說,當時,防經濟過熱、防投資過熱的“雙防”依然是國內一致的聲音。 到2008年9月時,一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最終將世界經濟拖入瞭“寒冬”。而重慶早在半年前,就已備好瞭“過冬的棉衣”。 “組合拳”迎戰危機 2008年7月,重慶市委三屆三次全委會通過《中共重慶市委關於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決定》。 “訂單下滑,工廠減產,海外客戶付款能力大降,還好,一切都過去瞭!”談起2008年8月之後的日子,重慶宗申產業集團董事長左宗申感慨地說,“應對金融危機,不是我們自己在戰鬥。” “我們提早就預見,外需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不可持續性。”楊慶育說,重慶地處內陸,金融危機的沖擊來得相對遲緩,但如何抓住因危機而產生的產業大轉移機遇,促進投資,是我市擴大開放的關鍵。這不僅是對境外開放,也包含對市外資金開放。在此後的一年多時間,重慶成為內陸投資的“窪地”,資金大量流入,到目前已引進資金超過千億元,為重慶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2008年9月,全國經濟回落勢頭已經明顯,我們審時度勢再推5條政策,防止經濟過快下滑。”楊慶育說,這次的措施主要針對企業應交的養老保險、稅收、費用等進行緩收、減收或者降低。 重慶秋田齒輪董事長付中秋是這個政策直接受益者之一。“其實從8月份開始,我們的海外訂單萎縮就非常明顯,每月幾乎以10%的速度在遞減,還好市政府9月份出臺的‘五條措施’,給我們減輕瞭不少壓力。”付中秋說。 隨後,中央也迅速調轉船頭,由“雙防”轉為“保增長”,規模龐大的4萬億投資計劃出臺。11月初,重慶結合經濟現狀,提出3年投資1.5萬億的“暖冬” 投資計劃。但應對金融危機的舉措並未終止,2008年12月,我市又整合出臺12條舉措;2009年2月實施惠臺政策8條;同年4月再推外貿發展38 條…… “如此密集地出臺激勵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我在發改委系統工作20多年,也從未見過。”楊慶育說,這為重慶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贏得瞭主動權,實現瞭“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預期目標,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GDP增速連續三年居全國前三,2008年增長 14.5%,2009年增長14.9%,今年前9月增長17.1%。 “五個重慶”成利器 2008年7月20日,市委三屆三次全委會濃墨重彩地提出建設“五個重慶”,作為重慶發展的新目標、新追求。 “‘五個重慶’建設,立足國傢中心城市定位,不僅增添瞭新的城市功能,帶動瞭當期投資,優化瞭發展環境,還促進瞭即期消費。”楊慶育說,這為應對金融危機立下汗馬功勞。 楊慶育說,以“五個重慶”為依托,在國傢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下,重慶每年爭取到中央投資100多億,帶動“五個重慶”年度投資2000多億,促進全社會投資連續19個月超過30%,在建項目投資規模超過3萬億;消費增幅連續20個月超過18%,城鄉增幅差距持續縮小,成為應對金融危機的利器。 “民生既是目的,也是動力,民生就是內需,有效地改善民生,就能持久地推動經濟。”楊慶育說,重慶積極在破解民生難題上創新擴大內需思路,投入3000 多億,出臺“民生十條”。比如,戶改成為促進經濟崛起、產業集聚、人口群聚、共建共享繁榮的制度創新,不僅每年直接帶動社會投資超過1000億,且成為消費的新增長點,將長周期、持續性拉動經濟發展。 筆記本基地“憑空”崛起 2009年8月4日,這個日子對重慶來說頗具紀念意義。 “惠普筆記本電腦出口制造基地”、“富士康產業基地”兩個重大項目落戶重慶。隨後英業達、廣達等全球PC業巨頭先後落戶重慶,還有100多傢配套企業相繼到瞭重慶。按規劃,到2012年,重慶電子信息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將超過3000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20%,成為國民經濟第一支柱產業,並將帶動航空、貨運、貿易等產業同步發展。今後4年,重慶將投入1萬億元,用於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機械裝備制造和重化工行業,未來幾年,重慶筆記本電腦將形成 6000億元的年銷售值。 仿效筆記本電腦模式,服務器、路由器、打印機、數碼相機等電子產品也在迅速跟進,助推重慶成為萬億級IT產業大城。 楊慶育說,產業大升級帶動外資大集聚和外貿大發展。去年重慶實際利用外資增長46.7%,全國第一,總量達到41.9億美元,中西部第一;今年可望增長 50%,達到60億美元。強勢推進加工貿易、服務貿易和一般貿易協調發展,今年將實現貨物進出口總額120億美元,增長55%以上。 善弈者謀勢。重慶不僅書寫瞭峰回路轉、絢爛多彩的迎戰國際金融危機的“滿意答卷”,更重要的是,逐步走出瞭符合市情、符合市民利益、符合科學發展的新路子。 記者 楊雪峰 |
2014年4月28日星期一
危中有“機” 筆記本電腦產業“憑空”崛起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