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跨國公司有的依然強勁 有的日益衰退 |
2010年在中國市場銷售額實現翻番達到1億美元的COACH,計劃到2014年將中國市場的營收提高至5億美元,並搶占10%的市場份額;荷蘭化學品公司阿克蘇諾貝爾(AkzoNobel)計劃未來5年內實現營收翻一番,達到30億美元;聯合利華(Unilever)的目標是到2020年將銷售額提高4倍至100億美元。 突飛猛進的雄心來自於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在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一片蕭瑟之際,和阿克蘇諾貝爾、COACH、聯合利華一樣,很多在華跨國公司顯然正依賴中國市場帶來更多的營業收入。 與在中國胸有擴張藍圖的跨國公司不同,近日,雀巢集團暫停所有華東地區的冰淇淋零售業務,同時停止上海相應工廠的生產運營;而幾乎與此同時,食品巨頭達能集團也關停瞭在上海的酸奶生產工廠。而今年以來,芭比旗艦店、歐洲最大的建材分銷商法國聖戈班集團旗下建材銷售商美頌巴黎等跨國公司撤出中國的新聞也屢見不鮮。 與此同時,調研還顯示,雖然不少跨國公司看好中國,但有跡象表明他們正在平衡其投資。撇開興旺的消費品公司不談,中國在跨國公司議程上的地位似乎已經停止上升。在受訪者中,表示其總部認為中國對全球戰略至關重要的比例為37%;這比例比2004年的類似調查所反映的53%有所降低。 消費前景推動中國戰略 經濟學人信息部(EIU)近日發佈的研究報告《前景剖析:跨國公司與中國》顯示,幾乎一半的受訪者(占總數的49%)指出,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使他們的企業提高瞭對中國市場的期望。大型企業(年收入超過50億美元)的投資意願(及投資能力)更強,其中73%的公司期待中國業務創造更多收入。 盡管中國市場也面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通貨膨脹等問題,但僅有31%的受訪者認為未來5年低成本制造領域是中國市場的重要機遇所在,高達76%的受訪者更加看重的是中國不斷增長的市場。經濟學人信息部宏觀經濟預測,到2015年,中國的人均GDP將在2010年約4500美元的基礎上翻上一番還多,上升至1萬美元左右。在2011年至2015年,總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幅預計將超過10%。
談及對中國市場有信心的原因,加績集團創始人馬丁·加績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中國的經濟轉型,給瞭他所在的人力、技術咨詢服務業更多機會。現在狀況下,美國公司每年頂多有2%~3%的增長,但在中國兩位數的年增長卻很容易。上述調查也顯示,56%的跨國公司受訪者認為,他們所在行業的增長前景是他們在中國戰略的主要驅動力。58%的人表示,中國政府提高居民收入、令經濟增長轉向國內消費推動的政策將對其公司的中國戰略產生最大的影響。 雖然不少跨國企業看好中國市場的機遇,但是這一機遇到底有多大呢?實際上目前為止,中國對於大多數跨國公司而言,仍然隻是一個相對較小的市場。 經濟學人信息部針對70傢公司2010年財務業績的分析表明,僅有14%的公司在中國的收入占其全球收入20%以上。隻有8%的受訪者表示,中國已經是它們最大的市場。除通用汽車和大眾汽車等汽車制造商之外,目前將中國視為自身最大市場的企業並不多。一半以上的公司的中國市場收入占其全球收入不到10%。
不過,這種狀況預計將很快改變,17%的公司預計中國將在5年內成為其最大市場;另有21%的公司預計這種情況將在5~10年內發生。 跨國公司的傳統優勢在削弱 對於在一些跨國公司的眼中,中國的地位停止上升的問題,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對許多企業來說並非一個重要市場。經濟學人信息部全球預測中國區主管許思濤分析,的確對於跨國公司而言,現在中國的運營環境、競爭環境比過去更加艱難,而隨著印尼、馬來西亞等其他新興市場也在崛起,跨國公司或許不願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但耐克等工廠搬離中國,並不代表中國的投資環境變差,隻是說明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變化。 另一方面,對於一些在中國經營不善而退出的跨國企業,許思濤認為,他們應該把全球運營優勢與中國的創新結合起來,更加本土化地參與競爭。 盡管美國建築設備供貨商卡特彼勒(Caterpillar)2005年至2010年的中國市場銷售額增長瞭三倍,但英國工程機械咨詢有限公司Off-Highway Research所做的分析表明,其中國市場份額在同期已從11%下滑至7%。搶走其市場份額的並非是它的死對頭日本小松公司(Komatsu),而是中國本土企業。 很長一段時間裡,往往被默認為事實的是,跨國公司擁有更勝一籌的技術和更好的品牌管理,對中國本地人才的吸引力更大。但有跡象顯示,這些傳統競爭優勢在中國開始削弱。上述調查顯示,即便在大型公司中(全球收入超過50億美元)中,也僅有四分之一的公司認為它們擁有更勝一籌的技術或更強的品牌。 人力資源的缺乏也是跨國公司在華的挑戰之一,Devanlay Asia Distribution這傢公司管理著法國鱷魚(Lacoste)的亞太區供應鏈,其亞太區首席執行官Frank Cancelloni表示,我們花瞭超過6個月才招聘到區域人力資源總監。現有的500名銷售職員是公司最重要的人力資源,但如果其他主要的服裝零售商或進入市場的新品牌試圖挖走他們,我們如何才能挽留住這些人才呢?萬寶盛華將其2006年和2010年的兩次調查結果做過比較後發現,在此期間願意加盟中國民營企業的求職者人數上升瞭5個百分點,而願意加盟外國企業的求職者人數則下降瞭10個百分點。 許思濤分析,本土企業競爭力增強,這一方面得益於其快速發展,越來越多企業可以提供與跨國公司相同甚至更優厚的工資待遇;很多本土企業都在向海外擴張,可以為求職者提供極富誘惑力的崗位。另一方面,很多成功的中國企業內部機制多瞭一份靈活,員工可以更快獲得提拔,管理者在設定自身職責和工作環境方面擁有更多的自主權。 不僅在本土市場上,在國際市場上,中國企業也日益被視為一種威脅。在2004年,66%的受訪者表示其中國同行對其全球業務並不構成威脅。今天,持此觀點的人隻占22%。因此,跨國公司也開始思考如何利用在中國的關系來逐鹿世界其他市場。 大多數的做法似乎都是與中國合作夥伴達成協議,就特定產品在其他市場的銷售進行合作。比如通用汽車與其中方合資夥伴上汽集團各投資50%在印度新成立瞭一傢合資企業,通用(中國)董事總經理Kevin Wale認為,將中國公司的部分商業模式和產品轉移到當地是成功的最佳途徑。 為應對中國市場的挑戰,許思濤認為,跨國公司需要結構重組,以配合它們對中國的重視程度。目前隻有8%的公司表示其中國區首席執行官進入瞭公司的董事會(45%的公司的中國區首席執行官向地區總部報告)。不過40%的大型公司表示,它們已經向大中華區派駐瞭非常高級的管理人員,旨在改善對中國的瞭解,加速總部的決策過程。 |
2014年4月17日星期四
在華跨國公司有的依然強勁 有的日益衰退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