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競爭力與國傢競爭力:我們究竟知道多少? |
政企分開最近又成為熱詞。在今年3月份國資委召開瞭央企開展管理提升活動視頻會議,117傢央企領導悉數全來,國資委主任王勇對央企的嚴峻經營形勢憂心忡忡。因為第一季度,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出現大幅度下降,過去強勁的盈利能力似乎進入一個拐點,國企的競爭力問題再度進入人們視野。 美國經濟的持續低迷,歐元區的持續危機,促使人們重新審視企業競爭力與國傢競爭力的問題,以及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年初《經濟學人》對國傢資本主義的專題報道,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瞭對這一問題的關註。從1980年代英國的私有化浪潮到90年代中國的國企改革到近幾年歐美國傢對大企業大金融機構的註資救市,政府到底能夠做什麼?政府應該做什麼?原先似乎清晰的概念重新被質疑。 政企真能分得開嗎? 產權明晰、政企分開是20年前中學課本上的 東西,記得還有一個相關的說法是政府不能既做裁判又做球員,聽上去非常有道理。如果政企不分,企業有政府做靠山就不會努力提高效率,政府也會因在企業中的利益而有失公平,影響監管力度。 但產權明晰瞭,真的就能做到政企分開嗎?首先,政府的作用跟比賽場上的裁判不同。比賽的規則是事先制定好的,是眾所皆知的,是十幾年不變的。換句話說,一個好的裁判就是要公正客觀,按規則辦事(否則觀眾會鬧,因為觀眾也知道規則)。但經濟的發展是在變化中的,由此政企中的那個政也必須因勢利導隨時調整,包括修改產業政策、勞工政策、反壟斷法,如此等等。而規則一旦有變化的餘地,企業就會參與進來,以各種方式影響規則的制定,無論政企是否在所有權上有關聯。與此相關的概念是產業政策和國傢資本主義,即在國傢支持和積極幹預下的市場經濟。如果有產業政策,那麼自會有企業通過各種手段來成為政策的寵兒,沒有國企,也會有其他企業爭坐體制內的位置。所以一旦政府進入球場,無論是做球員還是做裁判,就會有利益傾斜和資源分配的問題。 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傢,在任何一個沒有政府做球員的行業裡,制度綁架或監管綁架的例子比比皆是。美國的糖業進口配額和轉基因食品的審批就是兩個很好的例子。為瞭維護少數大農場主的利益——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農業州的American Crystal Sugar 和南方的The Fanjul Brothers——美國長期對糖實行嚴格的進口配額限制。其結果就是高昂的糖價把下遊的食品制造業趕到瞭加拿大,墨西哥等周邊國傢,給相關行業造成的就業損失遠遠大於拯救的那幾個蔗農的工作機會。(況且大多數在美國工作的蔗農都是來自中美洲的季節工。)高昂的糖價還促使食品制造商用濃縮玉米糖漿代替蔗糖,有人把這稱為消費者健康的定時炸彈。American Crystal Sugar和Fanjul Brothers都不是國企,但是他們利用規則制定過程中的利益交換,為自己在國會爭得瞭長期穩定的利益。 除瞭遊說和競選資助,企業還會通過第三方來影響政府的監管力度。最近的一篇哈佛商學院的論文(by Shon R.Hiatt and Sangchan Park)指出,美國農業部對轉基因種子的審批往往受到第三方利益集團的影響。Monsanto等種子公司可以通過聯絡各種農業協會來給農業部施加壓力,從而加快審批程序,增加審批通過的幾率。 所以,隻要政企的利益是相關的,政企就不會完全分開。而因為所有制而帶來的預算軟約束,too big to fail等問題,都是政企分開無法解決的。不相信的隻需看看過去幾年世界各國對銀行的註資以及對石油行業的補助。在某種程度上,政企在所有權上的關聯反而是在明裡的東西,更容易被監督。回到裁判和球員這個比方,裁判和球員是不是親戚不是本質問題,不是親戚的也很快會因利益而達成默契。我們所能做的隻是讓規則的制定更加透明,讓所有觀眾都有目共睹,減少錢權交易的可能性。 企業競爭力與國傢競爭力:我們究竟知道多少? 抓大放小是荒謬的 據UNCTAD的最新報告,在2010年全球最大的200傢非金融跨國公司中,49傢有政府背景(政府擁有10%以上的股權),其中有29傢來自發展中國傢(大多數是國有控股)。很多人認為政府的支持是這些新興跨國公司能夠迅速擴張的主要原因,更以此為由要求本國政府增加支持力度。盡管大多數經濟學研究都指出政府幹預對企業長期發展不利,但政府支持就像掛在樹上的香饃饃,短期內看得見摸得著聞得到,難怪讓人眼饞。 那麼國企的利潤下降,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這得看利潤的來源以及企業的對策。如果原本的利潤是來自企業的競爭優勢,那麼利潤下滑會促使企業提高經營效率,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甚至退出處於競爭劣勢的領域。利潤的下滑也可能是同行競爭加劇的結果,最後的贏傢是消費者,所以未必是壞事。但是如果原本的利潤是來自政策的傾斜,那麼利潤下滑會促使企業集中力量去爭取更大的政策支持,一個例子就是在中國進入WTO後各行業國企面對外來競爭時的迅速兼並重組。在一個政策環境起決定作用的行業,比如說房地產,經營者面對利潤下滑的第一反應不是如何造出更漂亮更結實的房子,而是如何去遊說政府托市。這不是國企的特有的:隻要政府能夠不受監督地改變遊戲規則,那麼任何受規則影響的球員都會想辦法與裁判達成共識。 我們關心國企的利潤,不光是因為國企自身的應對,更重要的是國企的應對方式會影響到整個經濟層面的資源分配和運行效率。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抓大放小這個概念本來就是謬誤的。政府一旦抓大,那麼就沒有辦法做到放小,因為在市場均衡的條件下,抓大必然會改變中小企業和相關產業的生存環境,包括市場準入、定價權、人力資源流向,以及投資意願等。如果因為國企利潤下滑政府決定在後面推一把,那麼無論是中小企業還是消費者,都有理由對國企的利潤下滑表示擔心。更重要的是,政策傾斜混亂瞭企業經營的績效指標。央企無論做得多出色,大傢都把這歸因於政府支持;小企業無論經營得多糟糕,埋怨的都是這體制外的環境。我無意評價央企的效率或小企業的經營,但評價體系的混亂勢必影響競爭的後勁。 誠然,抓大放小和產業政策可以讓國傢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利用,穩定經濟基礎,快速發展有戰略意義的產業。但無論是何種形式的政府幹預,前提是政府比市場更有前瞻性,更能看清大局勢大方向。這一點在成熟的產業中是可以做到的。日韓在七八十年代發展汽車制造業的時候,大目標清楚地放在那兒,需要的隻是加大油門趕上去而已。但是對於那些新興產業,那些下一步在哪裡都還無人知曉的領域,集中資源賭一把就真的就是,賭一把瞭。關註21世紀網新浪微博分享到:新浪微博騰訊微博網易微博我要評論
|
2014年3月26日星期三
企業競爭力與國傢競爭力:我們究竟知道多少-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