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3日星期日

12單位共建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基地

12單位共建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基地

12單位共建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基地


  本報北京6月3日電 (記者 劉曉軍) 今天,北京市科委與中科院、清華、北大、中國移動北京公司等12傢高校院所和大型企業簽署聯合共建“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研發實驗服務基地”協議書,並向社會首發《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科技資源開放服務目錄》。市科委同時宣佈建立生物醫藥、新材料、電子信息和能源環保四大“領域平臺”。以此為開端,北京的264個國傢和北京市重點實驗室,1.3萬臺(套)儀器設備正式向社會開放。

  北京是全國科技資源最豐富的地方,但企業需求與科技資源沒形成有效對接,強大的科技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企業自主創新的重要支撐力。近年來,以“撬動科技資源,促進開放共享;服務企業需求,促進社會發展”為宗旨,首都科技條件平臺通過激活存量,控制增量,促進北京地區的科技資源對外開放,並實現深度研發實驗服務,提高瞭科技的投入產出比,為科技重大專項和企業技術創新提供瞭重要支撐。

  北京市科委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平臺管理和運行機制,用有限的財政資金,撬動首都豐富的科技資源對外開放共享。現已初步形成涵蓋國傢和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國傢工程中心、中關村開放實驗室、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等的首都科技條件平臺體系,為區域創新體系提供重要支撐。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目前,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已經形成系統化、網絡化、規模化、專業化的科技資源開放服務體系,今年1—4月,已有2700多傢科技企業享受到瞭“平臺”開放科技資源的研發實驗服務,服務額達1.3億元。

  據市科委負責人介紹,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研發實驗服務基地建設將采用高校院所資源整體開放模式。在其內部,采用“傷筋不動骨”的做法,即在不改變現有體制的框架結構下,對內部科技資源的管理和運營機制進行改革,采用資產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手段,實現工作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兩個突破,邁出科技資源向社會開放的重要一步。為促進科技資源對外開放共享,基地采用“小馬拉大車”的做法,引入專業的服務機構作為基地運行的核心載體,由相應的團隊負責開放科技資源的經營;與此同時,市科委建立瞭一套科學合理的考核體系,對基地的運營效果進行考核。

  科技部副部長劉燕華、北京市副市長茍仲文出席瞭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基地簽約暨授牌儀式並發表講話。劉燕華希望一是進一步探索其在國傢科技重大專項中的支撐作用;二是積極發揮其在國傢平臺建設中的示范作用;三是充分發揮其區域輻射作用,為區域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有效支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