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本已停刊的有影響力科技雜志(組圖) |
導語:國外媒體近日發表署名哈利·麥克拉肯(Harry McCracken)的文章稱,2008年11月19日,出版商茲夫·戴維斯(Ziff Davis)宣佈,《PC Magazine》將從明年起停發紙質印刷版本,隻推出網絡版。《PC Magazine》不會是第一本停刊的科技雜志,也不會是最後一本。 科技雜志的命運 大多數最為重要的科技雜志如今已不復存在,但是,這些周期性產業衰退的犧牲品幾乎同這個行業的歷史一樣久遠。 以下就讓我們回顧一下12本已經停刊的紙質印刷版本的著名科技雜志。這些雜志全都是科技行業重要的傳聲筒,擁有忠實的讀者群體,大多數都是非常棒的雜志,它們的消失令讀者們唏噓不已。下面我就以創刊的年代順序將這12本雜志排列出來,這其中不包括《PC Mag》:它不過出版瞭一期,因此算不上是停刊的科技雜志。 1.《大眾電子》(1954-1985) 大眾電子 出版商:茲夫·戴維斯 特別之處:主要是傳奇性的封面故事,如1975年1月報道麻省理工學院Altair微機設備的封面故事。據說,當保羅·艾倫(Paul Allen)在哈佛廣場的一個報攤上看到這本雜志的時候,他便買瞭本帶給好友比爾·蓋茨(Bill Gates)。看完後,兩人興奮不已,便成立瞭一傢公司為Altair開發軟件。倘若《大眾電子》(Popular Electronics)從未存在過,不知是否還有今天的微軟?也許吧,盡管如此,這本雜志仍應該因為給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軟件公司的創建提供瞭靈感獲得這一榮譽。 《大眾電子》可能比茲夫·戴維斯創辦的《PC Magazing》和《PC/Computing》等雜志提前瞭數十年,但它並不是戴維斯第一本高科技《雜志》,《Radio News》可能具有這一頭銜,它創辦於1938年。 最後的日子:1982年,《大眾電子》試圖改頭換面,成為一本名為《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的電腦雜志,但這一做法並沒有使它擺脫困境。雜志更名和調整側重點的策略從來就沒有奏效過,例如《PC/Computing》。最終,《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在1985年走向失敗,1989年一本雜志又借取瞭這一名稱,後又更名為《Poptronics》,但仍擺脫不瞭失敗的命運,終於在2002年再次停刊。 現狀:《大眾電子》已經停刊——至少眼下是如此——但《Modern Mechanix》在出版業的黃金時代進行瞭重印。 2.《Creative Computing》(1974-1985) Creative Computing 出版商:Ahl Computing,茲夫·戴維斯 特別之處:《Creative Computing》的確頗具創新性,另外還給讀者呈現瞭許多有趣的故事,主題充滿活力。它以令人羨慕的方式報道瞭那個時期每一個重要計算平臺,從Commodore PET、Atari 800到IBM PC(IBM PC的成功可能在某種程度上給瞭《Creative Computing》致命一擊)。 我有生以來撰寫的第一篇有關電腦的報道出現在1982年10月號的《Creative Computing》上。文章是有關TRS-80拱廊遊戲的一篇評論。 最後的日子:20世紀80年代初期,創刊人戴維·阿赫爾(David Ahl)將《Creative Computing》賣給茲夫·戴維斯。在這次收購後,最受歡迎的幾期《Creative Computing》陸續發行,但此時這本雜志已被定義為多平臺出版物,而成功的電腦雜志則日益專註於單一平臺(多數情況下是報道IBM PC)。戴維斯在1985年10月決定停止發行《Creative Computing》。 現狀:經典電腦雜志檔案館(Classic Computer Magazine Archive)珍藏瞭幾期《Creative Computing》的全文。與此同時,戴維·阿赫爾建瞭一傢名叫Swap Meet Dave的網站,上面盡是些玩笑、貓貓狗狗的可愛照片、理財建議以及暢銷書,包括幾期《Creative Computing》雜志。 3.《Byte》(1975-1998) Byte 出版商:格林出版社(Green Publishing),麥克勞-希爾(McGraw-Hill)特別之處:《Byte》是第一本必讀電腦雜志——這一刊物曾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暢銷IT業。雜志的內容主要是地道的科技評論和新產品概況、入門指導和傑瑞·波奈爾(Jerry Pournelle)的專欄。波奈爾以有意購買這些商品的聰明用戶的視角,撰寫有關電腦的文章。對於許多人來說,《Byte》絕對是一本完美的電腦雜志:在我的整個職業生涯,我總在聽到人們將當前的電腦刊物同黃金時期的《Byte》作比較。如果我還能活50年,即便將來的電腦雜志層出不群,我相信一定還會有人對我說,他們仍舊很懷念《Byte》。 在其創刊的頭11年間,《Byte》的封面都采用畫傢羅伯特·迪尼(Robert Tinney)的原創畫作,這是最具創意和最有特色的雜志封面形式之一。我至今仍記得,在《Byte》的封面改為單調、無聊的新電腦的照片時,我是多麼的失望。 最後的日子:1998年,CMP從資深出版商麥克勞·希爾手中購買瞭《Byte》,不久後《Byte》便停刊瞭,這在當時成為一個轟動業界的消息,即便這本雜志已是日落西山,處境一天不如一天。《Byte》雜志網站仍在繼續運營,一度還有大量的原創內容。 現狀:Byte.com至今存在,但一定程度上已處於被讀者拋棄的尷尬境地,真是令人感到悲傷。羅伯特·迪尼的網站倒是保持瞭過去《Byte》雜志的不少風格。 4.《InfoWorld》(1978-2007) InfoWorld 出版商:IDG,創刊初期除外(當時《InfoWorld》是一本名為《智能機械雜志》的獨立刊物) 特別之處:多年來,《InfoWorld》是一本在科技界占據著主導地位的周刊——那個時候周刊大概同科技產業的新聞一樣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另外,《InfoWorld》還是一個評論平臺,擁有迄今由電腦刊物開辟的最大測試實驗室之一。其他的亮點還包括主編斯圖爾特·阿爾索普(Stewart Alsop)的社論(讀上去就像博客問世前的博客網站)和業界八卦新聞記者、虛擬人物羅伯特·柯林格力(Robert X. Cringely,現在確實有個叫這一姓名的博客)。 這是上榜雜志中唯一對雇用我一事猶豫不決的刊物——我在1992年至1994年曾在名為《InfoWorld Direct》的分支工作。 最後的日子:《InfoWorld》創刊以來大部分時間就是一本紙質印刷小報,最終在2003年實現“夙願”,轉變為一種規模更小、更八卦的類似雜志的模式。在此之前,《InfoWorld》至少有過一次充當雜志的經歷,也許更多次——它曾因在創刊初期頻繁改變發行模式而臭名昭著。 現狀:至今還存在,純粹變成瞭一個網絡刊物——InfoWorld.com。 |
2014年2月18日星期二
12本已停刊的有影響力科技雜志(組圖)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