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經理世界》封面:智造的秘密 |
《IT經理世界》2008年第13期封面 智造的秘密 高校擴招引發瞭“大學生潮”,中國迎來瞭第二個勞動力相對過剩的時期,為中國制造升級到中國智造提供瞭充足的、廉價而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中國企業學會怎麼用好它瞭嗎?冀勇慶/文 又是7月。將有570萬名大學生跨出校門,走向社會,也走向他們人生的另一個階段。 對這些大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對未來既憧憬又惶恐的時刻,也是一個有人歡喜有人憂的時刻。有的人因為已經找到瞭一份理想的工作而興高采烈,有的人還在為苦苦尋覓一份工作不得而黯然神傷。 這是中國實施高校擴招之後的第9個年頭。在1999年教育部大幅度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模之後,中國普通高校本專科招生人數平均每年遞增42.4%,而在1999年之前的20年,這個數字才僅為5.1%。 從2000年到2005年,中國的大學一共擴招瞭1000萬名大學生;在隨後的5年時間裡,還將擴招438萬名大學生。根據國傢教育事業發展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到2010年普通本專科生將達到2000萬人,從業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人員的比例將達到10%。 “民工潮”剛落,“大學生潮”又起。中國正在迎來第二個勞動力相對過剩的時期。 始於20世紀80年代的“民工潮”,讓中國的制造業得以抓住全球化的機遇充分地享受瞭人口紅利,利用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讓中國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工廠,帶來瞭中國經濟持續30年的騰飛;而這一輪大批湧入社會的高素質人才,為中國制造升級到中國智造提供瞭充足的、廉價而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中國的企業能夠抓住這個機會,在這個強調服務經濟、知識經濟、創新經濟的時代,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和轉型提供二級助推嗎? 10年前,促使比爾·蓋茨在中國設立研究院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多次訪華的蓋茨對於中國的高素質人才印象深刻,更關鍵的是,他們的成本隻有美國同行的幾分之一甚至更少! 很多人將華為的成功歸功於所謂的“狼性文化”,但在這背後,其實是華為高效率低成本的龐大研發體系的勝利。華為目前的員工人數已達7萬人左右,其中研發人員占到3.5萬人。2004年西門子做過調查,他們計算出華為研發人員的年均研發費用為2.5萬美元,而華為的歐洲同行們卻高達12萬~15萬美元,是華為的6倍;華為人每年工作2750小時,而歐洲人卻隻工作1300~1400小時,僅有華為的一半。 而以下這些公司的人員規模擴張之快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1.3萬人的東軟,9000人的阿裡巴巴,6700人的百度,5000人的騰訊。這些公司都可以歸入高科技服務行業,他們幾乎不生產任何有形的產品,隻是通過高科技的手段向客戶直接提供服務。與制造業擁有的廉價勞動力成本優勢類似,這些高科技公司的發展也是建立在中國相對便宜的高素質勞動力市場基礎上的。所以這些公司既是知識密集型企業,也是勞動力密集型企業。這可以說是中國高科技企業的一個特色。 有人說,中國改革開放的前30年,是中國制造的時代;後30年,是中國智造的時代。如果歷史的發展邏輯果真如此演繹,那麼,我們相信,智造的秘密,就在於對這些人才的有效使用。而怎樣管理這樣一批龐大的高素質人才,讓他們如同制造業一樣按時按質地交付服務,就變成瞭一個異常復雜的管理問題。 有著如此令人羨慕的腦力資源的中國,如果本土企業能夠善加利用,完全能夠誕生出像IBM、Infosys這樣偉大的高科技服務型企業。我們現在就可以斷言,這是一場管理創新的賽跑,誰能夠率先掌握管理這些人才的方法,誰就擁有瞭未來成功的鑰匙。- |
2014年1月20日星期一
《IT經理世界》封面:智造的秘密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