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2日星期三

“登山者”柳傳志:重估中國位置(2)

“登山者”柳傳志:重估中國位置(2)

“登山者”柳傳志:重估中國位置(2)


  “貿工技”的前世今生

  《21世紀》:聯想集團的“貿工技”道路帶來瞭今天的成功,但也面臨外界技術含量不高的質疑。當初為什麼選擇“貿工技”?

  柳傳志:當時受多方面多角度的影響,然後做瞭這個決策。第一個原因受外部環境影響。1985-1986年,我去深圳,當時深圳有許多企業,規模不小,但有很多企業不成功。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國有企業體制和計劃經濟,隻管生產不管銷售,這樣他們的銷售能力很弱。

  第二個影響與聯想內部有關。聯想一直十分註重技術,倪光南直接領導之下有一個研發中心,研發中心出瞭許多成果,性能都不錯,卻不能轉化為產品,原因是研發中心不知道怎麼根據市場的要求做改變,或者根據市場的要求做推廣。

  當時聯想也沒有總結出“貿工技”的道路,國內也沒有學習對象,就向國外的企業學習。先同惠普等學習,學會瞭市場推廣,學會瞭銷售過程中如何解決應收賬,後來再向英特爾學習,學會瞭如何制定戰略。

  到瞭上世紀90年代初,慢慢明白應該先做貿易,瞭解市場,積累資金,然後再做技術,因此,大約在1994-1995年的時候,聯想明確地提出瞭“貿工技”。

  《21世紀》:聯想最終如何獲得技術,獲得創新能力?

  柳傳志:從貿易做起,然後獲得技術,聯想集團是一個成功的例子。收購IBM PC之前的20年,聯想依托快速崛起的中國PC市場發展壯大。1996年,聯想首次超越國外品牌,市場占有率位居國內市場第一。依托中國市場的快速崛起,聯想完成瞭資金積累,完成瞭上市。於是在2004年,聯想集團以17.5億美元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

  早年聯想曾試圖到海外銷售產品,但馬上就有人來收專利費。第一個要求收專利費的就是當年的IBM。聯想與IBM並購協議談判的最後一個內容就是知識產權。在聯想集團跟IBM的協議裡,關於專利討論得非常細致、非常周到。正因如此,並購之後,聯想集團幾乎沒有遇到侵權訴訟。

  《21世紀》:通過收購IBM的PC業務,聯想集團獲得瞭哪些專利儲備?

  柳傳志:並購完IBM PC之後,聯想集團不再有專利侵權的擔心。目前,聯想集團在全球擁有專利及專利申請近5000件,其中2000多件是發明專利;在中國國傢專利局申請瞭2000件,其中1100件已授權,有1000餘件為發明專利。

  目前,聯想集團有接近2000人的研發隊伍,每年要花25億多元的研發經費。

  《21世紀》:這是市場換技術的成功。市場換技術是唯一選擇嗎?

  柳傳志:聯想集團獲得這一切,是市場換技術的成功案例,這不是唯一選擇,比如華為。我很佩服任正非,聯想集團與華為走的是不同的兩條路,自己從一條較緩的道路翻越喜馬拉雅山,走十裡安營紮寨,緩口氣再走十裡,但如中途小富即安,則不值一提;任正非的路比自己陡,上不去摔下來瞭,也不足稱道。

  做企業是以成敗論英雄的,甭管用什麼方法,你爬到山頂,都是好樣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