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星期日

“駕雲者”IBM(2)

“駕雲者”IBM(2)

“駕雲者”IBM(2)


  流通性

  仿佛從古老的單臺發電機模式轉向瞭電廠集中供電的模式,計算能力亦成為瞭可以方便流通的商品。

  “傳統的企業軟件開發,可能要花兩三個月的時間,以及巨大的投入購買設備、安裝調試軟件。但現在,隻要十分鐘到半個小時,我們就能配置出企業所需的設施、軟件。這是一份很簡單的菜單,你可以根據所需的計算容量,或使用時間來匹配選擇。一旦規模化運作,價格會很低。”陸建豪說。

  仿佛從古老的單臺發電機模式轉向瞭電廠集中供電的模式,計算能力亦成為瞭可以方便流通的商品。

  因為使用虛擬化技術,盡管某個企業享用的可能隻是一臺服務器空間和效率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但在它的終端都是一套完整的計算機系統。

  這意味著,草創時期的企業,可以一身輕松的上路。“裝配線”已經裝好,軟件生產和服務,在某種意義上便已進入瞭工業化時代。

  而大規模的集成,同樣可以減少綜合能耗成本。“根據調查,數據中心的電等能耗成本,已經超過瞭服務器集群的成本。譬如3萬元投入的服務器,使用年效是10年,但這段時間電力成本卻會超過3萬。”陸建豪說,“使用雲計算,傳統數據中心可能隻有10%—15%的效率,但我們可以達到50%以上,甚至更高。相對而言,能耗比就能下降。專業運營維護成本也會大大下降。”

  這是因為對於單個企業來說,計算所需的容量和時間有很強的波動性,所以自身擁有的數據中心使用效率並不高。而在雲計算環境中,虛擬化技術使得計算元件在虛擬的基礎上而不是真實的物理硬件上運行。它可以簡化軟件的重新配置過程,實現閑忙動態調配,從而擴大硬件的實際可使用容量。

  或許你可以想象,一臺物理服務器便類似一個蛋糕,可以切成數塊,同時供不同企業享用,而根據企業的需求大小不同,小塊蛋糕的邊界可以自動延展或縮進。而在雲計算中,所有的物理服務器及相關組件在使用虛擬化技術後便是一個完整的大“蛋糕”。

  廣度

  一份市場統計的結果是,企業信息每18個月就會翻倍擴張。而近幾年來,隨著傳統行業的在線服務化趨勢日益增強,隨著流媒體、web 2.0“消費者即生產者”的鋪天蓋地,數據的爆炸性增長不可避免。

  在已經擁有二三十傢企業客戶後,陸建豪還想把這片“雲”延伸得更廣一點。

  譬如,江蘇某個節能建築設計所使用的一套設計計算軟件,在自己的數據中心使用,得跑一天,但在雲計算中心,因為有更強的計算能力,一個小時便可以計算完。

  譬如,他碰到一位銀行的人士,他們有非常龐大的數據存儲和處理要求,但現在的數據中心卻效率低下,成本居高不下。

  再譬如,除瞭Rational 的解決方案,他還計劃著裝配上CRM軟件系統、殺毒軟件等等。這樣,除瞭產業園裡的軟件服務和外包公司,電子商務公司或許會是其下一個客戶,而政府的電子政務也可以在此處理。

  作為客戶和合作夥伴,陸建豪他們現在每個禮拜至少會和IBM高性能解決方案實驗室團隊進行一次電話會議,討論下一步,他們可以在“雲”上面做何改進和增添,是否可以開發更多的商業模式。

  遇到大量數據存儲、處理問題的,並不僅僅是引速得公司或者無錫的各個軟件服務和外包企業。

  證監會、衛生部、公安局……銀行、通信公司、電視生產商……10月16日,IBM企業信息架構高峰論壇,原定800人規模的會議,來瞭一千多人,把會議中心和整個張傢界擠得滿滿當當。

  著名分析機構IDC在2008年3月公佈瞭對數字宇宙的最新研究發現,2007年的全球數字宇宙總量為2810億GB,到2011年,數字宇宙總量將接近18000億GB,與2006年相比膨脹10倍,其中70%的數字信息由小型辦公室和個人創造。如果1GB的數據可以鋪開為1米長的話,2007年的數據總量已經可以繞地球整整7012圈。

  而另一份市場統計的結果是,企業信息每18個月就會翻倍擴張。

  如果說第一次信息爆炸,是互聯網把海量的平面信息電子化放到瞭受眾的面前,那麼,近幾年來,隨著傳統行業的在線服務化趨勢日益增強,隨著流媒體、web 2.0“消費者即生產者”的鋪天蓋地,數據的爆炸性增長不可避免。

  汽車租賃本是最傳統的行業之一,但上海的一嗨租車每個月需要處理的客戶和訂單數據量,卻在以每個月50%的環比增速增長,雖然目前IT架構還相對簡單,但一旦數據更大規模化後,一嗨租車的總裁、計算機碩士章瑞平表示,接下去,他會考慮下“雲”。

  而在會場TCL的一位信息工程師看來,能耗亦是需要重點關註的一點,因為“數據中心耗電、空調是一筆不可小覷的成本,長期看來,甚至高過服務器本身。”Gartner咨詢公司於2007年10月推出的“全球十大戰略性IT技術”,評判標準就是未來三年很可能對企業帶來重大影響的技術,其中位居第一的便是綠色IT。

  IBM把這次會議定調為“雲計算時代來臨,企業如何組合信息架構產品”。

  14年前,郭士納便下瞭兩個賭註:一是在未來,顧客將逐漸看重那些能夠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即能夠將各種供應商所提供的電腦零部件進行整合的技術方案,以及能將技術整合到一個企業流程中的公司。芯片速度、軟件版本、專有系統以及其他類似的東西都會衰亡,信息技術產業也將變成以服務為主導產業,而不是以技術為主導的產業。

  二便是:獨立計算將讓位於網絡化計算。(見《誰說大象不能跳舞》)

  第一個賭註已經非常成功,藍色巨人成瞭輕松起舞的大象,來自技術服務的營收已經超過總營收的55%。

  而第二個賭註,如果說當時是賭互聯網的普及,那麼現在或許就可以理解為基於互聯網的,以服務為導向的“雲計算”瞭。

  而為瞭基於“雲計算”的信息架構,除瞭原有的虛擬化、網格計算等技術,IBM已經做瞭兩年多的密集功課——這體現在商業報表上,便是24個月,緊鑼密鼓的收購瞭8傢重要公司(包括Diligent Technologies, FilesX, XIV, Arsenal Digital Solutions, Cognos, NovusCG, Princeton Softech及Softek Storage Solutions Corporation)。包含收購、研發、整合成本,整個投資已超過20億美元。

  Diligent所擅長的“重復數據刪除”,XIV的“動態擴容”,而Softek的透明數據遷移工具,則提供瞭一種簡單、統一的方法,能夠跨不同的存儲供應商平臺和操作系統環境。這些,無疑是雲計算普及的重要支撐。

  而如IBM亞太區系統存儲部銷售總經理Justin Hildebrandt而言,“IBM收購公司,肯定因為它本身有很強的客戶基礎。”雖然收購的是偏區域性的技術公司,但都已有不錯的應用,如XIV已經替以色列Leumi銀行提供瞭解決方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