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星期日

“假寬帶”問題

“假寬帶”問題

“假寬帶”問題


電腦店訊

技術並不是最重要的,監管部門更應思考的是,現有的法律和行政手段,還有多少在閑置。

  針對寬帶不寬的種種疑問,近日,《新京報》記者對北京市場進行瞭調查,發現一些小區寬帶存在高價低速的問題,1920元包年的4M寬帶,實際網速竟隻有100K。一些小區寬帶被一傢運營商所壟斷,運營商進小區要寬帶用戶向物業交費,這已成為一項潛規則。

  假寬帶問題,根子在壟斷,但監管的缺失同樣不能忽視。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近十幾年來中國寬帶市場高速發展的同時,相應的監管制度的發育遠遠滯後。即便是最近幾年,假寬帶問題屢屢卷入輿論旋渦,觸發眾怒,但是,監管部門的反應似乎依然遲鈍,遲遲未拿出有力舉措。

  監管假寬帶,一些技術的難題屢屢被提及,例如假寬帶怎麼去界定,如何設定科學的規范等等。近日,工信部通信發展司司長張峰就表示,工信部已經啟動瞭一項研究院所和企業參加的研究,要確定中國自己的網絡測速標準,近期將會公佈。

  監管假寬帶,相應技術標準的完善,當然需要。不過,這並不是說,在技術標準未完善之前,監管就難以有所作為。

  以在小區寬帶被壟斷為例,運營商和小區物業結成壟斷聯盟,這已違反瞭相關法律。如《電信條例》規定,對於非法組織或者妨礙電信業務經營者向電信用戶提供公共電信服務的行為,最高可罰10萬。工信部和住建部也曾發通知,要求小區不得與電信運營企業簽訂壟斷性協議,不得以任何方式限制其他電信運營企業的接入和使用。

  也就是說,打擊假寬帶,監管部門手中的法律和行政手段並不匱乏,完全可以大有作為,隻要嚴格按相關法律執行,至少,小區寬帶壟斷並不是無法可治。

  此外,假寬帶問題,未必隻有靠先進的技術手段才能發現,例如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一小區有2200餘戶固網寬帶用戶,如果按平均每戶使用4M帶寬計算,小區的流量應該是880M,而實際上,相關運營商所擁有的帶寬,總共隻有200M,這點帶寬,全部給這一個小區還遠遠不夠。

  可見,隻要弄清楚一傢運營商擁有的帶寬,和這一帶寬所服務的用戶數量,其實很容易就可算出運營商是否存在虛報帶寬,欺詐用戶的行為。這個問題連記者都能調查出來,作為專業的監管部門,想要介入調查處理,更是小菜一碟。

  監管假寬帶不能陷入技術依賴,監管部門不能等到相關技術和管理規則建立健全之後,才去有效行使監管權,更應思考的是,現有的法律和行政手段,還有多少在閑置,隻有主動積極的監管姿態,才能使無良運營商有所畏懼。

  我們甚至可以說,治理假寬帶,技術並不是最重要的。隻要監管部門積極運用法律和行政手段,破除壟斷,嚴打潛規則,消除信息不對稱,那麼即便難以從技術上判斷寬帶的真假,用戶也可根據自己的使用體驗,用腳投票,從而倒逼寬帶市場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結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