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星期日

2010年終全球IT市值TOP10企業點評

2010年終全球IT市值TOP10企業點評

2010年終全球IT市值TOP10企業點評


  CNET科技資訊網 1月13日 ZDNET至頂網專稿(文/蔣湘輝):在成熟的資本市場,市值是衡量一傢企業規模、利潤及增長狀況等綜合競爭力的動態結果。根據金融時報1月公佈的2010年末全球市值500強的數據,蘋果首次奪得瞭全球IT業市值的年終榜首。能夠進入市值十強的公司,都是令人尊敬的IT頂尖企業,以市值順序排列,這十傢企業是蘋果、微軟、IBM、甲骨文、谷歌、三星電子、英特爾、思科、惠普和亞馬遜。

  蘋果公司憑借iPad和iPhone 4的所向披靡,年市值猛增50%以上,首次取代微軟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IT企業。微軟、IBM分別以2387.8億美元和1823.3億美元排在二三位。甲骨文市值增長28.6%,殺入瞭IT企業市值榜的第四位,谷歌市值略有下滑,排名第五。三星電子是全球IT市值10強企業的唯一一傢美國以外的企業,排名第六。英特爾市值基本持平,排在第七,思科和惠普是IT十強中市值下滑最大的兩傢企業,分別排在第八和第九,惠普的市值還跌破瞭1000億美元,而亞馬遜則以38.7%的漲幅,以微弱優勢擠掉高通殺入第十位。

  以下是對2010年終全球IT企業市值TOP10企業的業績點評:

  第一名 蘋果:創新偏執狂的勝利

  10 多年前,英特爾葛魯夫寫過一本《隻有偏執狂才能生存》,如今,蘋果的喬佈斯是對那本書的最好詮釋。多年來對產品創新的偏執讓蘋果的iPad和iPhone 再現IT產品的饑渴營銷。2010年二季度開始首次蘋果取代微軟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IT企業。從2009年底市值落後微軟30%,到2010年底市值超出微軟20%以上,高達56%的市值漲幅在IT十強中排名第一,這樣的成績給其它IT廠商的感覺就是——羨慕忌妒恨。

  蘋果2010財年結束時的財報(截至2010年9月底)發佈時喬佈斯都很激動,那是他參加的公司首個收入超過200億美元的財季。而整個2010財年蘋果銷售收入652億美元,猛增52%;全年凈利猛增70%,達到瞭140億美元。很多人都不知道,該利潤規模比蘋果iPhone發佈前公司近40年歷史(1968年創立)的所有利潤總合還多。

  2010年終,蘋果市值居全球第三,距離全球市值第一的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的差距隻有20%左右,和第二名中國石油的差距微乎其微(10月中旬曾經超過中石油排至全球第二)。從目前的趨勢看,2011年蘋果豪取全球第一市值的可能性在增大。

  第二名 微軟:雲計算能否成為新麥田

  微軟在2010年底的市值和2009年相比下滑瞭近12%,低於IT業以及十強的平均水平。顯然,資本市場對微軟每分鐘賣出400多套Windows 7和30多套Office 2010這樣的業績還不滿足,即使微軟2010財年(截止到6月底)187.6億美元的凈利潤創造瞭IT企業有史以來的紀錄。

  資本市場希望微軟開墾出新的麥田,MSN還在虧,Windows Phone 7也沒看到明顯翻身的跡象,或許雲計算是微軟正在播種的新麥田,但有瞭互聯網泡沫的前車之鑒,資本市場想親眼看到麥苗已經長出來。

  危機意識或許能激發微軟表現得更好。2011財年第一季度,微軟收入162億美元,同比增長25%;利潤54億美元,增長50%,這樣的增幅也完全可以拿出來和蘋果PK。何況,微軟近四個財季的凈利潤已經超過200億美元,2011財年微軟很可能成為歷史上第一傢利潤超200億美元的IT企業。

  第三名 IBM:市值新高為百年獻禮

  100 年歷史的IBM經歷瞭幾乎所有的IT風雨,在不動聲色之中市值達到歷史新高或許正是IBM所想要的境界。2010年10月上旬,IBM的股價就超過瞭互聯網泡沫時期的水平,市值創歷史新高。當然,這樣的新高和蘋果相比之所以不那麼顯眼,在於穩健的IBM即使創瞭新高,和前一年相比漲幅也隻有個位數。 2010年底IBM1823.3億美元的市值和去年底相比,增幅6%。

  從2006到2009年,IBM的年利潤已經連續4年創瞭公司歷史新高。2010年前三季度IBM的凈利潤再次達到瞭歷史最好水平,2010財年IBM的凈利潤也有望超過140億美元,這意味著利潤比蘋果掙得多。

  第四名 甲骨文:收購狂人玩硬的

  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可收購狂人Larry Ellison的管理風格,但作為甲骨文的CEO,他讓Oracle的市值達到瞭近10年來的新高。一年前,甲骨文市值排在全球IT十強中的第6位,而現在甲骨文的市值已經超越瞭谷歌,躍居第四位。

  收購瞭Sun以後,Oracle成瞭和IBM一樣軟硬兼備的企業。盡管根據Gartner的統計,來自Oracle的Sun服務器在2010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別同比2009年下滑瞭38.7%和26%,不過甲骨文相信惠普前CEO赫德的加盟能夠改變Sun服務器的銷售頹勢。另外在數據庫和管理軟件等傳統核心產品上,甲骨文的強勢依然。

  第五名 谷歌:互聯網老大地位遭遇挑戰

  兩三前年谷歌和蘋果一樣都是風頭正勁的公司,市值也相近,不過現在谷歌的市值隻有蘋果的一半。2010年三季度谷歌的市值為1475.4億美元,名次落到第五的位置。和一年前相比,市值下滑瞭2%。一方面原因在於退出中國市場對谷歌是個很大的利空,另外,谷歌現在的業績增長和前些年的火箭速度相比已經明顯放緩瞭,沒有達到很多人對互聯網老大的期望。在互聯網領域,網民向來都是喜新厭舊。《時代》也把2010年的年度封面人物給瞭Facebook的創始人。

  當然,谷歌的創新特質依然存在。谷歌的智能手機的系統平臺市場占有率已經在節節攀升,並且在份額上超過瞭蘋果。谷歌在手機操作系統播下的種子,總會等到收獲的時機。

  第六名 三星電子:多元化的好消息和壞消息

  作為唯一一傢市值排入IT市值TOP10的美國以外企業,三星電子是全球第二大半導體廠商、第二大手機廠商和最大的顯示器廠商。三星電子的產品線很長,對於多元化的廠商而言,通常都會伴隨著好消息和壞消息。2010年對於三星電子的好消息是PC市場的繁榮以及平板電視的旺盛需求,壞消息是蘋果iPhone的暢銷吞噬瞭不少三星手機的利潤。

  對於一傢在硬件這樣的紅海領域拼殺的廠商而言,和一年前相比市值漲幅達22%,在硬件廠商中已經很不錯瞭。

  第七名 英特爾:不差錢 缺新業務

  在2010年PC市場強烈反彈的利好狀況下,英特爾的凈利潤有望再現10年前突破100億美元的輝煌,英特爾的收入也有望首次突破400億美元。但為什麼英特爾的市值一年來隻增長4%?其中情理和微軟倒有相似之處。

  英特爾和微軟都屬於不差錢的類型,其主營業務的利潤都超過公司的整體利潤。怎麼回事?非主營業務都在虧損!在主營業務上,英特爾和微軟都在抱著各自的搖錢樹吃PC的老本。但新業務進展乏力,用MeeGo操作系統的手機一再推遲,另外,在數字醫療、數字傢庭等業務方面,英特爾還在虧。

  當然,英特爾隻要把CPU這件事做到極致,別的業務都不做也能成功得一塌糊塗。

  第八名 思科: 花720億美元回購股票看好自己

  同樣是2010財年(截止到7月底)銷售額創歷史新高,為什麼思科的市值反而在一年中下降瞭近20%?2010年底思科市值1121.3億美元,和去年同比下跌18.6%。其實主要原因在於2010年11月11日,思科股票單日下跌瞭16%,是12年來單日跌幅最大,2011財年的公司利潤和銷售預期未達分析師目標所致。

  不過思科對自己還是非常有信心的,截止到2010年10月30日的這一財季,思科又花瞭25億美元回購瞭公司股票,整個720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計劃已經完成瞭675億美元。顯然,思科認為自己的股價被低估。

  雖然遇到華為越來越強的挑戰,但思科在路由器和交換機的老大地位沒有改變,兩大產品收入占公司的一半,超過200億美元。同時思科已經在智能電網、互聯城市、虛擬醫療等新業務上全面佈局。

  第九名 惠普:軟件短板補不補?

  惠普從2007年起就以全球最大科技公司自居,沒錯,銷售額超過IBM後,最大IT公司的說法還是比較爽的。2010財年1260億美元的銷售額繼續創造瞭 IT公司的銷售額新高,並且拉大瞭和IBM的差距。不過資本市場向來看重的是誰的利潤更高,誰增長更快。2010年底惠普的市值922.2億美元,在IT 十強中,跌幅最大,達24.3%。

  惠普的業務結構明顯是重硬輕軟,雖然搭全瞭軟件、硬件和服務這樣企業級整體解決方案的架構,但從規模上來看,惠普軟件業務隻占全公司的3%,明顯是塊短板,更何況2010年惠普公司在整體取得兩位數業務增長的狀況下,軟件業務居然是零增長,在PC、服務器存儲、打印和服務幾大業務之後墊底。

  情況當然也沒那麼糟,87.6億美元的凈利潤也是很不錯的成績。以惠普在PC、服務器和打印機等市場第一的規模,突破100億美元的利潤也是指日可待。

  第十名 亞馬遜 卷土重來的不僅是電子商務

  11年前,亞馬遜的CEO就成瞭《時代》周刊的年度人物,但現在亞馬遜的市值比當時互聯網泡沫時期的最高點還高70%,這傢電子商務公司開始享受高增長的樂趣。2010年底,亞馬遜市值為807.9億美元,比2009年猛增38.7%,在IT十強中漲幅僅次於蘋果。

  三年前,亞馬遜的市值不如eBay,但現在亞馬遜的市值是eBay的兩倍多,業務規模也超過瞭300億美元,是eBay的3倍多,而三年前上個財季的增速也接近40%。除瞭電子商務,亞馬遜的電子書和雲計算還是很受關註的。在“雲計算'這個詞被正式提出之前就推出瞭彈性架構雲(EC2)的業務,盡管該業務占公司比例很小,但這樣的種子一旦發芽,威力不可限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