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9日星期一

IT時代周刊:我們眼裡的IT十年

IT時代周刊:我們眼裡的IT十年

IT時代周刊:我們眼裡的IT十年


  總策劃/吳曉宇 執行/本刊編輯部 文/吳曉宇 徐上峰 王 盼 林 濤 丁乙乙 秦倩倩 周元英

  當經濟危機的陰霾逐漸飄散,IT業漸漸恢復往日生機,這個10月,我們步入創刊以來的第10個秋天。

  10年間,產業界風雲變幻,盛衰更迭,我們最初的信念和風骨卻從未動搖,解讀並推動信息時代的商業變革仍然是我們不變的宗旨;真誠、獨立、自律仍舊是我們始終如一的操守;如履薄冰、不斷創新,依然是我們持之以恒的從業心態。

  我們誕生於數字化時代,成長於電子媒介深度發展的時代。

  2001年,在創刊之初,正值中國IT產業急速發展之時,一夜之間,各類IT媒體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它們多數以IT技術和產品為主要報道方向,往往與相關企業有頗為密切的利益關系。面對這些風生水起的競爭者,初生的我們也曾茫然,但最終,是新聞理想將我們引向一條更加富有激情和深遠意義的商業媒體之路。挖掘IT產業新聞背後的商業規律,成為我們至今仍在堅持的追求。我們也由此感受到一種神聖的使命。

  我們看上去如此與眾不同:我們不再唯財大氣粗的IT企業馬首是瞻,我們隻想告訴讀者產業界重大事件的真相,透析紛繁復雜的產業變局背後的商業邏輯。IT企業成為普通的報道對象,目標讀者才是我們眼中的上帝,他們的閱讀需求正是我們苦苦追尋的方向。

  我們深知,讀者迫切地想知道,商業巨子們每天在想什麼,產業界每天的變化在孕育什麼。於是,我們不厭其煩地探尋並報道真相,敏銳地捕捉正在發生與即將發生的變革力量,為讀者解讀商業與管理的每一個細節。我們堅持以思辨的眼光看問題,隻有思辨,我們才能理解過去,明晰未來。為此,我們甚至在創刊頭幾年不設立廣告部,以保證報道的絕對獨立性。很快,我們找到新聞深度分析的快感,《愛立信兵敗中國啟示錄》、《蘇州崛起≠東莞衰落》、《TCL成長的煩惱》等重磅文章引起巨大反響,我們也由此迅速贏得讀者的莫大信任。

  處在變革期的中國IT界,高速發展的不隻是行業,更有隨之而來的醜陋。對此,我們無法熟視無睹,更不會隨波逐流,唯一要做的就是為公眾執行監督權,將新聞變革引向健康發展軌道。見慣IT圈內明爭暗鬥的我們無意偏袒哪一方,隻堅持捍衛公眾神聖的知情權。於是,“敢說真話”,成為我們引以為豪的標簽,也讓我們承受到更大壓力,上至雜志出品人,下至剛出校門的記者,都曾因負面報道遭誘惑或威脅。但我們不為所動,義無反顧,我們相信正義終究戰勝邪惡,哪怕《IT時代周刊》隻是發出一點點光芒,我們也渴望能照亮整個世界。於是,我們的記者常常通過大量艱苦的明察暗訪,將鮮為人知的行業黑幕昭然天下,《是誰通吃瞭廣東校校通市場》、《漢芯造假》、《拆解病毒黑金交易》、《誰在操縱網絡輿論》等封面報道一次又一次震動業界。

  這10年,看過太多IT企業的榮辱興衰,我們深知,在IT界,品質、創新、專註、堅持,永遠是制勝的關鍵。我們將此引入自身管理,拒絕保守,拒絕平庸,從《新電子·IT經理人商業周刊》到更名後的《IT時代周刊》,我們力爭每一期都有進步,追求每個細節都完美,甚至因為在別人看來很平常的頁碼拼版錯誤而焚燒過1000多本嶄新的雜志。

  10年來,正是這樣一種堅持,讓我們得以隨著IT產業一起高速成長,也能夠以一種更加獨立的姿態去見證和影響這個產業的變遷,從電信改革、決戰3G到三網融合;從瀏覽器大戰、電子商務到網絡遊戲;從ERP、消費電子到並購轉型;從中國DVD大敗局、傢電連鎖賣場到企業國際化……

  在我們10歲生日之際,我們精心制作瞭本期特刊,對通信、互聯網、計算機、傢電各領域10年發展的重要節點進行回顧,對變革過程中曾經走過的歧路再度反思,以紀念我們與IT產業共同走過的這段激動人心的歲月。

  計算機篇

  熱門公司:

  蘋果、微軟、惠普、IBM、英特爾、戴爾、三星、聯想

  新聞人物:

  史蒂夫·喬佈斯——蘋果公司CEO

  比爾·蓋茨——微軟公司創始人

  拉裡·埃利森——甲骨文公司CEO

  馬克·赫德——惠普公司前CEO

  歐德寧——英特爾公司總裁

  邁克爾·戴爾——戴爾公司CEO

  柳傳志——聯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

  關鍵詞:

  公司並購、企業轉型、消費電子

  重磅封面:

  《IT反擊戰》——2002年3月

  《亞洲下一個危機是中國制造》——2002年10月

  《AMD英特爾鬥法記》——2004年10月5日

  《中國企業到瞭跨國並購的時代嗎》——2005年7月5日

  《撒旦還是慈善傢比爾·蓋茨的雙面人生》——2008年7月20日

  《缺失人性化富士康刷新員工跳樓世界紀錄》——2010年6月5日

  故事回放:

  2001年:公司急並購

  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這是商業競爭的不二鐵律。而事實上,知名IT企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並購史。

  “藍色巨人”IBM堪稱第一並購大戶,其本身更是並購的產物。1911年,美國金融傢弗林特先後收購霍列瑞斯制表公司、國際計時公司和美國計算制表公司,在此基礎上組建瞭IBM。從此,具有並購基因的IBM並購沖動一發不可收。IBM的5大軟件業務群中,協作辦公(Lotus)、服務管理(Tivoli)和軟件開發平臺(Rational)均為並購所得,原有的數據庫業務(DB2)和中間件業務(Websphere)的發展也得益於並購。據統計,從1995年成立軟件集團至今,IBM收購瞭54傢以上的軟件公司。另外,IBM利潤率最高的咨詢服務部門也在2002年收購瞭當時5大咨詢機構之一的普華永道。

  另一個狂熱分子是甲骨文。在經歷瞭仁科公司(Peoplesoft)反收購的“毒丸計劃”、美國司法部的反托拉斯訴訟等多輪波折後,“全球軟件業第一大並購案”於2004年12月塵埃落定,並購金額為103億美元。此後,埃利森出手頻仍:2007年,以33億美元收購Hyperion;2008年,以80億美元收購BEA;2009年,又以70多億美元收購Sun。過去5年,甲骨文為收購花掉近400億美元。現在的埃利森已經成為誰都不敢小瞧的對手。

  相比以上兩傢公司,惠普的並購案少一些,但全球最貴IT並購案為它所創。2001年9月,時任惠普總裁卡莉·菲奧麗娜在違背惠普創始人意願的情況下,執意以214億美元“拿下”康柏,一舉震驚全球IT業。這起天價並購案以和諧的局面收場,菲奧麗娜卻淪為惠普局外人。

  此外,給人印象深刻的重大並購案還包括:聯想並購IBMPC業務、賽門鐵克收購Veritas、宏碁接連吞下Gateway和PackedBell兩個PC品牌、SAP收購BusinessObjects等。

  今年,英特爾亦大顯身手,耗資76.8億美元跨行業並購安全軟件提供商Macfee公司。在此前後不到1個月內,它破天荒地為收購支付瞭近100億美元。

  並購整合的結果就是市場向少數實力強大的企業集中,強者更強。當然,並購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並購形成的聚集效應吸引瞭很多企業,但並購之後的文化、人員和技術整合等工作,都成為不好跨越的新門檻。

  2003年:企業轉型忙

  大象都能跳舞瞭,還有什麼企業不能轉型呢?IBM前任CEO郭士納在自傳《誰說大象不能跳舞》中清楚地表明瞭這個觀點。在他的帶領下,IBM真真切切地品嘗到一次從死到生的滋味。

  IBM在上個世紀初以打卡機發傢,上個世紀80年代失意於計算機,1993年4月,郭士納上任後,摧毀舊生產模式,果斷地停掉大型機生產線,將軟件和服務部門推到臺前,與硬件業務一起共同成為公司的三大支柱,目的是使IBM成為一傢專為客戶解決問題的服務型企業。2003年,IBM基本走完從以硬件業務為主向以軟件和服務業務為主的公司轉型之路。2004年12月,IBM將PC業務出售給聯想集團,繼續輕裝前行。

  IBM的成功轉型已經成為經典案例,如今更令人關註的是正在轉型中的惠普。

  惠普和IBM有很強的可比性,兩傢公司實力相當,業務結構曾經大體相似。IBM轉型的成功也一直刺激著惠普,尤其在馬克·赫德上任後,惠普的轉型步伐明顯加快,它接連收購瞭IT服務商EDS、網絡設備制造商3Com、智能手機廠商Palm,為收購動用金額高達178億美元。惠普的舉動被視為一場快速的 “IBM化”運動。

  在馬克·赫德離任後,近期,惠普任命瞭來自SAP的李艾科為公司首席執行官和董事長,出身甲骨文的雷·萊恩為董事會成員。從這兩人背後的軟件背景,人們看到瞭惠普戰略轉型的巨大決心:不再滿足於銷售低利潤的PC,而是要走上一條全新的、以網絡服務為中心的盈利之路。

  走在轉型道路上的還有戴爾。

  自從PC市場份額在2007年初被惠普趕超後,已經退居二線的公司創始人邁克爾·戴爾不得不重回公司擔任CEO,啟動艱難的公司轉型。他制定的復蘇計劃包括:展開更多收購活動,以拉動公司針對企業客戶的硬件銷量,同時使IT服務規模進一步增長。

  在回歸之年,戴爾收購存儲方案提供商EqualLogic,存儲業務的年營收從原來的1億美元上漲到8億美元。2008年9月,他又收購全球最大的醫院 IT服務提供商Perot系統公司。今年7月,戴爾收購數據中心軟件公司Scalent,不久後又與Juniper網絡公司達成一項關於數據中心安全的協議;8月,戴爾與原始設備制造商Aruba簽署一份多年戰略協議——轉售旗下的無線產品,一舉擴大瞭戴爾公司的網絡產品組合。

  在1997年,戴爾正是如日中天,當有人詢問邁克爾·戴爾“蘋果當如何擺脫困境”時,他曾嘲笑過喬佈斯。10餘年之後,被揶揄的,輪到瞭戴爾自己。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IT產業競爭不停,IT企業轉型不止。

  2007年:消費電子的興起

  已經記不得消費電子是什麼時候開始深入人心的,但可以肯定,它推陳出新的速度冠絕IT產業。這種被充分地賦予娛樂元素的電子產品,不斷給人們帶來驚喜體驗。

  2001年10月,蘋果MP3播放器iPod誕生。iPod不算異常出色,讓它紅透半邊天的是蘋果推出的基於互聯網的iTunes音樂商店,“硬件天才”喬佈斯把iPod與下載服務有機捆綁,令樂迷低成本獲得完美的聽覺享受。此後,iPod在款式和外觀上不斷推陳出新,徹底地征服瞭年輕消費者的心,令索尼、創新、Rio等競爭對手失色不少。幾年後,以iPod為代表的MP3成為時尚一族的標配產品。

  MP3之後,所謂的MP4亦想跟風沾光,但因性價比不高讓人敬而遠之。這讓消費電子市場相對安靜瞭許多,直到2007年電子書異軍突起。

  是年11月,高喊“改變人類閱讀方式”的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頂著喬佈斯的冷嘲熱諷,推出電子書閱讀器Kindle,並創下首批商品上市後5.5個小時即被搶購一空的紀錄。

  Kindle的成功令電子書成為烽煙四起的新戰場。目前,全球約有80多傢企業正在生產或計劃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子書閱讀器,其中有一半在中國。產業鏈涉及的不隻是設備廠商,軟件廠商、電信運營商和出版商也紛紛前來搶灘。

  亞馬遜點燃瞭閱讀革命的火種,上網本也掀起瞭移動計算的風暴。華碩在2007年神話般地推出EeePC。當時整個行業都不以為意,誰也料想不到,這種性能單一,被稱為“上網本”的小傢夥,會令全球IT市場風雲變幻。

  時勢造英雄。2008年的金融危機成就瞭上網本,在全球PC業陷入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衰退時,它扮演瞭救市急先鋒的角色。

  此外,上網本還微妙地牽動著處理器和操作系統大亨們的神經,尤其是“Wintel聯盟”的兩位成員:英特爾為它專門推出上網本專用的“凌動” (Atom)處理器,微軟也積極加入進來。在它們看來,一旦終端設備要突破體積和性能上的限制,必將打破原有的行業規則,自己的地位恐將受到嚴重挑戰。莫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共享上網本的苦與樂。

  上網本轟轟烈烈地火瞭一年後,廠商和市場均趨於理性,不少人頻繁追問“上網本能火多久?”高傲的蘋果公司甚至從一開始就把上網本看做垃圾。

  現在,大傢終於弄明白瞭喬佈斯為何如此瞧不起上網本,原來,他秘密醞釀瞭一波新浪潮——趕制上網本的替代品:平板電腦。

  2010年1月,蘋果iPad驚艷登場。這好比全球范圍內的平板電腦大戰打響瞭第一槍。從芯片廠商到操作系統廠商,從硬件廠商到運營商,都不約而同地以最快速度把註意力轉移到平板電腦上。

  平板電腦潮將如何呈現?下一輪新的消費電子浪潮會是什麼?我們拭目以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