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1日星期三

TCL李東生:鷹的重生

TCL李東生:鷹的重生

TCL李東生:鷹的重生


TCL李東生:鷹的重生

  “因為改變不瞭過去,你隻能去創造未來”

  本刊記者 劉欣然 發自北京

  與兩年前相比,他面色紅潤瞭許多。自京城俱樂部50層高的窗口往外望,北京的冬天霧靄一片,李東生輕輕地嘟囔瞭一句:“喔,(北京)原來是這樣。”

  在夫人魏雪的眼中,有時候,這是一個木訥的人。“我們可以一塊散很長時間的步,卻不說一句話,因為在那種場景下,最適合他的表達方式可能就是沉默。”

  這種沉默在2006年出現得尤其頻繁。這一年,李東生遭遇他職業生涯中最嚴重的危機。在TCL完成對法國阿爾卡特手機和湯姆遜彩電並購兩年之後,他突然發現,無論是資金、技術、人才的儲備還是對歐洲社會的法律、文化、風俗以及市場的瞭解,TCL都面臨重大挑戰。更加可怕的是,就在這兩年內,國際主流彩電廠商迅速完成瞭從CRT電視到平板電視的產業升級和轉型,打瞭TCL一個措手不及。

  危機在2006年初集中爆發。不僅並購後的國際業務全面虧損,一直高歌猛進的國內手機業務也迅速衰落,多年的“優等生”TCL股份2005年報巨虧,並在一年後帶上ST帽子,緊接著,是包括萬明堅在內的眾多高管離職。媒體質疑和追問應聲而起,有人開始預測,李東生到何時會辭職,與2004年他因國際並購而獲得央視“年度經濟人物”時眾星拱月的情形相比,天差地別。

  這個打擊讓李東生飽嘗人生艱難,“有時候會懷疑自己,這個事情(國際化)是不是弄錯瞭?”

  2006年5月,他沒有辭職。他在TCL內部論壇上發表瞭大概是他從業以來傳播最廣的一組文章:《鷹的重生》。借用鷹在40歲時脫喙、斷趾、拔羽以獲重生的故事,他號召TCL全體員工團結一心應對危機,共同推動組織流程和企業文化的變革,堅定推進國際化企業戰略的決心。他在這組文章的最後說:“中國企業要成長為受人尊敬的企業,國際化是必由之路。”

  這一組文章並沒能立刻平息社會各界對他的質疑,但是卻為他在企業傢層面贏得瞭相當多的支持和尊重。有人評論說,不管TCL最終結局如何,李東生已經用他的行動表明瞭一種難能可貴的企業傢精神:銳意變革、堅韌不拔。而TCL的實踐,也已經為中國企業今後的國際化道路提供瞭許多可供借鑒的經驗和教訓。

  2007年底,TCL終於以3.6億元的盈利脫掉瞭ST的帽子。李東生說:“如果這個事情(並購)讓我重做一遍,肯定代價不會那麼大,但是已經過去的事情瞭,不要再去想瞭,因為你改變不瞭過去,你隻能去創造未來。”

  “他看起來平靜,但內心力量充沛,”魏雪說,“這麼大的壓力,他都能咬牙忍著。真是曾國藩那句話:打掉牙和血吞。他曾經說,我是做工業的,不比你們文化人,自由浪漫。做工業就要紮紮實實,抬頭看天,低頭趕路。但工業做好瞭,社會的底子才能紮實。”

  實際上,李東生的“工業”凝聚瞭中國制造業最典型的困局:在擺脫改革開放初期一無所有的境地之後,以價格和渠道優勢占領市場的中國制造,何時能夠取得核心競爭優勢,走出量大、質次、價低的瓶頸,真正做到“大而強”,並成功跨越國際化門檻,成為可與三星、GE、飛利浦等國際巨頭等量齊觀的競爭者?

  從現在開始,距離他退休,還有9年。9年後,TCL的重生之路將走到何處?

  退堂鼓是沒法打的

  人物周刊:經過這場遠未成功的國際化,TCL已經積累瞭很多的經驗,也包括一些教訓。2006年您寫瞭《鷹的重生》,兩年過去,TCL是否已經開始重生瞭?

  李東生:還在過程當中,我覺得這個過程不能說完成瞭,但是有瞭很大的進步。“鷹的重生”,實際上是一個企業適應國際化的環境,是一個自然的蛻變,是一種新的能力的建立,還在這個過程當中。已經有一部分提升瞭,但是還沒有達到我們所期待的目標。

  人物周刊:這四年您承受瞭怎樣的壓力?

  李東生:個人的體驗、經歷、心路歷程確實是挺艱難的,在04年之前我們的企業從來沒有出現過虧損,而且每年的銷售額是增長的,05年總結突然出現瞭虧損。所以,那幾年的心態是難以接受這個現實,所以也常常會反思和自責,自信心都受到很大的打擊,自己的決定到底是不是對的,缺乏原來的自信和那種激情,想這個事情是不是弄錯瞭,但退堂鼓是沒辦法打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