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店訊
25日,當蘋果公司宣稱iPhone5正式發售僅一周訂單就達到500萬臺時,這意味著遠在成都、鄭州的數十萬名在深夜中緊張加班的產業工人,將有更多個夜晚與休閑時的電視節目說再見。
然而,在蘋果公司遍及全球的龐大產業鏈上,來自中國的眾多加工企業和產業工人,卻僅僅獲得瞭iPhone5豐厚利潤奶油下的一小塊幹癟蛋糕。在iPhone這個代表世界制造業頂級水平的明星產品上,中國制造再次顯露出短板和尷尬。
156傢蘋果供應商8傢來自中國
9月13日凌晨,iPhone5的神秘面紗在舊金山芳草地藝術中心揭開,這部溫潤的手機有著更薄的機身,加長的4寸屏幕,運用IN-CELL技術的觸摸屏,待機時間更長的電池,800萬像素的鏡頭以及加載瞭LTE 4G的網絡模塊。
iPhone5依然秉承瞭創始人喬佈斯的喜好——他不喜歡人們隨意打開iPhone的蓋子,為此他專門使用瞭五角形的防撬螺絲。但從隨後發佈的各種拆機報告中依然能夠看到,這部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手機,有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影子。
蘋果公司最新公佈的《2012年度供應商社會責任進展報告》首次披露瞭該公司遍佈全球的156傢供應商名單,其中有8傢中國公司上榜。這8傢公司包括A股中的安潔科技、環旭電子、比亞迪;在香港上市但總部位於內地的瑞聲科技;尚未上市的昆山長運、天津力神、藍思科技、蘇州面板電子等。除此之外,立訊精密、金利科技、德賽電池以及來自山東的歌爾聲學等,也被業界公認為是打入蘋果供應鏈的重要配件供應商。它們主要為iPhone提供觸摸屏組件、電池、耳機以及組裝等項目。
毋庸置疑,能夠進入蘋果公司的全球供應鏈,意味著將有機會從iPhone、iPad、iMac等蘋果公司的明星產品銷售中,獲得充足的訂單和穩定持續的收入。就像這款剛剛發佈的iPhone5手機,正式上市僅一周就收獲瞭超過500萬的訂單,按照美國不同配置裸機價格649至849美元計算,iPhone5的首輪銷售額,就將達到35億美元之多,約合人民幣220多億元。
正是在蘋果產業鏈光環的帶動下,A股市場的蘋果概念股一度走出一輪持續2周的向好行情,紛紛走出一字漲停,其中總部位於山東濰坊的歌爾聲學,股價更是創出40元的歷史新高。證券分析機構中金公司指出,歌爾聲學作為蘋果供應商,為其提供iPhone5耳機,而聲學體驗是iPhone5亮點之一,也是難點之一。多傢證券分析機構認為,iPhone和iPad耳機訂單和聲學零組件訂單有望成為歌爾聲學主要的成長動力,未來幾個季度的利潤有望達到90%的增長。
蘋果的中國利潤不到2%
就在蘋果公司推出iPhone5的第2天,美聯儲推出瞭旨在提振美國經濟的第三輪貨幣寬松政策QE3。不過,在摩根大通首席經濟學傢邁克爾·費羅利看來,這一輪坐在直升機上撒錢的印鈔,僅能為美國第4季度的GDP貢獻0.2%左右的增長,而蘋果的iPhone5,卻能為美國經濟帶來0.25至0.5個百分點的增長。
蘋果公司這種創新型的產品,對經濟的巨大影響顯而易見,但遺憾的是,這一效應無法在中國被復制。因為即便占據瞭蘋果全球供應商近10%的數量,中國企業能從蘋果公司獲得的利潤少之又少。
在iPhone5發佈後,IHS iSuppli、UBM TechInsights等科技分析機構很快公佈瞭拆開手機並分析其配件價值的成本分析報告。根據這一報告的統計,售價649美元的iPhone5,16G版本的成本是207美金,售價749美元的32G的成本是217美金,而價格為849美元的64G的成本是238美金。
也就是說,每部iPhone5手機,蘋果公司至少賺取瞭其中的400多美元,隻留給零配件供應商200多美元的盈利空間。而就是這價值1200多元人民幣的零配件,最昂貴的配件,是應用瞭最新觸摸技術的顯示屏,每個需要44美金;雖然也有中國企業宣稱為蘋果提供觸摸屏,但LG、夏普和JapanDisplay三傢日韓企業才是這一重要部件的主要提供者。
此外,iPhone5的無線部分是另一個占成本比較大的組件,為34美金,機械成本有33美金,A6芯片成本是17.5美金。
而在中國供應商參與的部分,iPhone5的電池成本僅有3美元;而作為附件的耳機,采購成本價也沒有超過10美元,至於手機組裝工序,每部手機的生產人力成本,隻有8美元。
也就是說,在每部售價約700美元的iPhone5中,真正由中國企業提供的零配件,成本僅占約20美元,相當於這部手機售價的3%。
華泰聯合證券對蘋果利潤研究報告顯示,每部iPhone手機,蘋果公司占據其58.5%的利潤,韓國、日本以及其他國傢公司占據瞭約10%的利潤,而中國大陸勞工成本隻占瞭1.8%。同時在iPad的利潤分配中,中國企業所得的利潤占比也僅有2%。
蘋果裡的中國制造未來
早在2008年,一個名為iPhone女孩的故事,為急需轉型升級的中國制造,做瞭一個絕好的註腳。一位身穿白色工作服、笑容可愛、趴在生產線上擺出V字手勢的中國女孩照片,出現在萬裡之外的一位英國用戶的iPhone手機裡。
現在,這個4年前被富士康發言人稱為一個美麗的過失的事件,如今依然是中國制造在iPhone手機這一全球頂級工業產品面前的集體尷尬: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車間,中國的企業和工人往往隻在蘋果公司供應鏈的最底層,做著技術含量最低的人力組裝工作,生產著可替代性最強的附屬配件。
甚至由於跟不上蘋果公司快速發展的技術革新,一些原本被納入蘋果產業鏈中的中國公司,不得不接受出局的苦果。就在iPhone5的制造中,由於之前為蘋果提供觸摸屏配件的萊寶高科,無法繼續為蘋果制造技術標準更高的IN-CELL觸屏,這傢上市公司將很難保住在蘋果產業鏈中的位置。
正是由於中國制造在蘋果產業鏈中的尷尬存在,盡管眼看著蘋果公司的股價從2008年底約100美元/股的價格起步,一路攀升至700美元/股的高位,成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企業;但中國A股市場上的蘋果概念股們,卻仍舊重復著漲跌起伏的艱難成長。
甚至就在成為蘋果供應商之後,獲得市場認可,股價出現顯著增長的歌爾聲學,卻頻繁傳出瞭高管大量減持的消息,引領出一輪A股的減持潮。盡管對此,歌爾聲學董辦人士表示,該公司高管密集減持,是為改善生活而進行的正常理財行為,並非看空公司未來前景。但在市場分析人士看來,如此聲勢浩大的套現,容易讓市場產生公司高管對企業未來發展信心不足的擔憂,並對其投資價值產生疑慮。
歌爾聲學這個並不典型的個例也許正說明,眼下,無論有多少中國公司擠入蘋果公司的供應鏈,中國制造仍然無法擺脫在世界產業鏈中的弱勢地位;也無法證明中國制造真正開始瞭轉型升級。
從2007年蘋果公司發佈第一代iPhone手機,到如今第5代產品面世,每一年對蘋果產業鏈中的中國企業梳理,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瞭中國制造乃至中國經濟發展的見證。也許隻有當蘋果公司未來開始重視來自中國企業的產品和供應時,中國才算真正站在瞭世界產業鏈的頂峰。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