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媒體眼中的山寨精神 |
高考剛剛結束,時下已經有人在互聯網上專門惡搞高考作文,比如收集所謂的0分作文(也不知是真是假),或者重新杜撰。這一惡搞現象甚至得到瞭平面媒體的註意,最近上海的兩傢晚報都紛紛做瞭報道。 在三大網絡中,廣電網領域中是很少出現惡搞的,這和它的一對多傳播模式有關。這個一,是由經過考核的組織所把控的,比如電視臺或者電臺,這些由專業人士所組成的內容制造團隊(或者叫集成團隊),當然很少能看到惡搞現象。最大的惡搞也不過是將一些以惡搞出名的電視劇(例如大話西遊)拿來播放一下。而至於另外一端的多,則基本上不能發佈內容的純受眾而已(基於廣電網上的互聯網在下文中會提及)。 電信網中的惡搞就相當頻繁瞭,因為電信網主體完成的是一對一的傳播模式,傳播的兩頭,基本以大眾為主。特別是在移動運營中,惡搞性質的短信是今天的大眾們每天都能碰到的。甚至據說有專門的短信寫手來提供內容,並獲取稿酬。 而互聯網——無論是基於電信網的,還是基於廣電網的——在早期,也甚少有惡搞現象的出現,因為當時的互聯網也是一對多的傳播模式:專業的(無論是水平的還是垂直的)內容網站面對基本以接收信息為主的網民。這個早期的互聯網是挺吊詭的:互聯網的初衷並非是一對多的傳播模式,而是分散節點以確保不存在一個中心給敵人以攻擊的目標。 以UGC(用戶創造內容)為核心的web2.0概念興起後,那些原來隻泡泡BBS和從來不泡BBS的網民們,忽然就發現,互聯網變成“可寫的”瞭:blog就是最典型的一例。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雜志社編輯,依靠blog,一夜之間成為瞭天下聞名的“木子美”。隨後,一批木子美風格的女性寫手出現瞭,她們挑戰主流的價值觀、道德觀和隱私觀,在張愛玲的“出名要趁早”的口號的掩護下,真正上演瞭一出“眾生喧嘩”。 惡搞的演變,最後就變成瞭“山寨”,比如美國出來一個facebook.com網站,熱得不行,於是國內紛紛拷貝,被稱為山寨版facebook。事實上,早年中國互聯網對美國網站的拷貝還不是那麼的一哄而上,而今天,借助技術的力量,看看國內有多少傢網站在模仿時下最時髦的微博網站twitter.com? 有人認為,山寨的精神其實是一種創新的精神,這話談不上大錯。“群眾力量是無窮的”,老土歸老土,還是至理。但是,這種創新的精神必須有一個可以發揮的土壤,不然,也就純粹是紙上談兵罷瞭。 什麼土壤? 生產工具下放。 在廣東,其實隻需要幾個人,稍許掌握點手機的技術知識,就可以立刻成立一傢手機制造公司,當然,大量制造的是所謂的“山寨”手機。因為當地已經具備瞭這個土壤:手機組件一應俱全,而且已經相當產業化。在這樣一個生產工具下移的土壤中,做一名手機制造商,當然是輕而易舉的。 在媒體中,同樣。無論是內容制造,還是平臺打造,都已經不再需要多麼高深的專業知識。大量可以由用戶產生內容的平臺出現,大量可以直接生成這些平臺的開放源代碼程序的出現,使得今天無需多麼龐大多麼專業的一支隊伍,就立刻可以建起一個網站集群。 人類從一開始的自給自足到後來的分工生產,所謂掌握生產工具的就是有產者的這一說法,在今天,無產有產的界限已經非常模糊瞭。 既然所有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內容制造者——隻要TA願意——那麼,各種各樣的對內容的解讀後再生成的內容的出現就毫不奇怪瞭。坊間流傳的便成瞭惡搞,風靡南北的,便是山寨,而如果持續力夠強的,便登堂入室,成為某種意義上的主流,再等著下一波對它的再生產。如是循環,便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內容生產的“百傢齊鳴,百花齊放”。 |
2013年11月25日星期一
21世紀經濟報道:媒體眼中的山寨精神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